从《论语》学茶道的三重境界


【从《论语》学茶道的三重境界】标签:陆羽中国《论语》《茶经》茶经·四之器杂谈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记载的风炉“上并古文书六字: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 , 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 , 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 , 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 。”伊公就是伊尹 , 是历史上第一个以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庖人 , 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 , 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 。商汤称他为“元圣” , 意思是说伊尹是最高尚、最伟大的圣人 。陆氏茶是陆羽创造的煎茶法 , 茶圣陆羽认为可以与“伊公羹”相媲美 , 都符合道的规律 , 可以修身、、治国、平天下 。老子也曾经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 , 那时茶道还不盛行 , 否则也可以改说:“治大国如泡好一壶茶” 。还有一种说法是“半部《论语》治天下” , 看来《论语》也是符合道的规律的 , 我们当然也可以从《论语》中找到其与茶道的异曲同工之妙来 。
《论语》的开篇:“学而时习之 , 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 ,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就是学习茶道的三重境界 。
第一重境界“学而时习之”是指习茶 , 要求我们学习茶要勤于实践 。我认为习茶应该从三个角度实践:一是向名师学习 , 访名师交益友 , 二是经常练习泡茶的技巧 , 把握泡茶的水温、茶性、投茶量、浸泡时间等等 , 用心泡出一壶好茶来 , 正可谓“师父领进门 , 修行在个人 。”三是要走访茶区 , 向自然学习 。学习茶绝对不是埋头书本 , 也不是闭门造车 , 而是“觉也 , 效也” , 就是要效仿先贤之所为 , 大家看看陆羽是怎么习茶的 , 他走遍了中国所有茶区 , 亲自泡茶试水 , 并不断的用文字来总结 , 汇成《茶经》 , 同时他也与当时很多名士是很好的朋友 。因此习茶绝对重在实践 , 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要勤于实践 , 也要适时实践 。
第二重境界“有朋自远方来”是指茶会 , “寒夜客来茶当酒 , 竹炉汤沸火初红 。”清茶一杯 , 确实洋溢着浓浓的友情 , 以茶当酒 , 促膝谈心 , 也确实是人生一乐 。目前我们的茶会都是围绕着“茶”的主题聚集一起 , 共同探讨和品赏茶之美 , 茶之真 。
第三重境界是“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 , 这就上升到茶道的境界了 , 陆羽在《茶经》里提出了一个君子的准则:精行俭德 。精是指精进 , 行是指品行和行为 , 即让自己的品行和行为都日益精进 , 是内外兼修 。坐而论道 , 起而行之 , 在普通人看来茶人在那里喝茶似乎是无所事事 , 其实真正的茶者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 , 追寻人生的意义 , 他们的精进是去掉浮躁以后的精进 。俭是收敛、不张扬、隐藏的意思 , 德是能量和才华 , 即让自己的能量和才华收敛起来、不张扬、隐藏起来的意思 , 正如论语所说人不知而不愠 。精行俭德本身又是阴阳关系 , 精行是阳 , 俭德是阴 , 阴阳互相转化 , 从而达到君子的标准和圆满的人生 。茶道从来就不是消极避世 , 而是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 体会人生之艰辛 , 苦尽甘来 , 所谓“尹公羹;陆氏茶” , 让人有理想、有抱负 , 服务于社会 。纵观历史 , 真正有作为的人都是精行俭德之人 , 例如伊尹、陆羽等等 , 这就是茶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