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饼、沱、砖 什么原因会造成普洱茶出现后续的膏化现象呢?

【团、饼、沱、砖 什么原因会造成普洱茶出现后续的膏化现象呢?】我们仔细观察中国出品的各种茶叶,因原料、加工工艺的不同,其后期的演变方式也不同 。基本可出现三种演化结果:
一是霉变的过程,如绿茶类;过了保质期的绿茶是很难入口的,其营养物也基本丧失怠尽,失掉了品饮价值 。因此好的绿茶一定是新茶的概念 。
二是碳化的过程,如乌龙茶类,红茶类等 。它们在超过三至五年后,绝大部分会出现木质化或碳化现象,外观看起来还是茶,但冲泡会出现色泽发暗、浑浊,仍不具备品饮价值 。
三是膏化的过程,如普洱茶中的团、饼、沱、砖 。当将普洱茶的毛料压制成团、饼、沱、砖后,茶叶自身的纤维系酶与果胶酶及加工现场空气中存在的各种微生物菌群的叁与,造成普洱茶在完成加工之后,仍会出现后面持续发酵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后发酵” 。这种后发酵的结果直接导致茶叶的“膏化”现象 。这一过程是非常缓慢的,需要长时期的等待 。这也就直接认证了云南为什么自古就有“爷爷制茶,孙子卖茶”的说法 。一个好的普洱茶(戓团、戓饼、或沱、或砖),在好的贮藏条件下存放五十年以上,就是茶膏 。如剥离三克茶将其冲泡,其汤色为宝石红,沉香味更为独特,也被称为“无味之味” 。在连续冲饮七、泡之后,茶底只留有一些大米粒大小的残渣,绝大部分已被溶解 。对其水浸出物进行化验,你会发现其果胶、皂甙及咖啡碱等营养物质非常丰富,品饮后会对人体产生非常好的药用机能 。这里附带一个对目前市场上出现诸多“老茶”的看法,很多人包括云南茶叶界的部分专家对“老茶”的概念采取否定态度,认为“老茶”根本不具备品饮价值 。这似乎显得偏颇 。“老茶”实际上也是一个时间概念,只要不是假老茶,它的品饮价值以及文化价值一定很高,是非常难得一遇的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推荐阅读